景點資訊在文末~
【聖史蒂芬大教堂 | Wiener Stephansdom】是維也納的象徵。
因其矗立在維也納市中心的中央,故又有「維也納之心」的稱號。
當地人都稱它「steffl」,算是比較親切的小名。
在廣場上有很多人蹲在地上,走近才發現是在拍照啦!因為教堂太高了,不蹲下來拍不到塔頂哈哈哈!
謝謝爸爸把我拍的很高❤️
教堂用幾十萬的青、黃、黑琉璃瓦拼成的彩色幾何屋頂,顏色非常活潑亮麗。
另一面是哈布斯堡家族與王朝的徽記「雙頭鷲」。在小巷子裡才拍得到,巷口有家花店很好認。
自1145年,Jasomirgott公爵在此建立教堂起,歷經幾次大火與改建,終於在14世紀哈布斯堡王朝時期,建成今日大教堂的雛形。也因此教堂雖主要為「哥德式」,但仍看得到往昔流行過的「羅馬式」與「巴洛克式」建築風格。
然而教堂的命運多舛,1683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入侵維也納、1809年拿破崙大軍攻入,以及二戰末1945年遭蘇聯軍轟炸,在這三百年的時光,教堂又歷經了火災與炮擊,一次次成為斷垣殘壁。
二戰後,由奧地利的九個聯邦一同修復教堂,最終於1984年修復完成並重新開放。
教堂外牆都看得到1945年5月戰火焚燒過的痕跡。
教堂出入口都在同一處,正門面向地鐵Stephansdom站與【格拉本大街 | Graben】。
正門和左右兩側的門牆是「羅馬式」,樸素莊嚴。
教堂兩側雙塔呈對稱結構,哥德式的南塔先蓋完,北塔蓋到一半就又國庫空虛,所以只能以「文藝復興式」的洋蔥型穹頂收尾。
教堂南塔高136.7m,是世界第三高的「哥德式教堂」;其高度僅次於德國的【烏爾姆教堂 | Ulmer Münster】(161.53m)和【科隆大教堂 | Kölner Dom】(157m)。
PS(1). 很多人會搞混,這裡的「世界」第一、二、三高,專指「哥德式教堂」。
PS(2). 烏爾姆教堂是世界最「高」的「哥德式教堂」,科隆教堂則是世界最「大」的「哥德式教堂」。
德國、法國就很愛把教堂蓋得很雄偉華麗,據說北歐教堂都走的比較小巧純樸,真希望有機會可以去北歐看看啊。
若有充裕時間的話,很多人都推薦教堂南、北塔攻頂。
我們這次雖然因為時間關係,沒辦法上塔頂,但是在出發前有查過資料。
個人推薦「北塔」,高度只有南塔一半,有電梯,而且可以走到戶外拍照,還有【普梅林銅鐘 | Die Pummerin】可以看!
普梅林銅鐘不只是世界最大銅鐘,背後的歷史典故與意義也很深遠。
前面提到,1683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入侵維也納。維也納人也於同年戰勝敵軍,把繳獲的槍砲鑄成了這座銅鐘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教堂飽受戰火,受波及的大鐘僅剩碎片。後來,奧地利人把殘片收集起來重新鑄造,並掛回北塔之上。
如今,每年跨年,維也納人都會在教堂前的廣場聆聽普梅林的鐘聲,與古老的教堂,連同這座古老的城市,一同迎接新年的到來。
教堂內部裝飾繁複華麗、巧奪天工又不失神聖肅穆。但是我個人其實沒有很喜歡這種哥德式柱和這種暗暗的氛圍啦。
祭壇畫這種巴洛克式的看起來比較順眼(個人覺得)。
金光閃閃的主祭壇。
教堂的彩繪玻璃和幾何形的窗格真的很美
希望老了以後還能一起出國旅行🛩
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室葬禮很特別,屍體要分三處埋葬;心臟放在奧古斯丁教堂,其它內臟放在這座聖史帝芬大教堂,屍骨則放置在我們之前參觀的卡普齊納教堂。
聖史蒂芬大教堂的【皇家墓穴 | Kaisergruft】放置著神聖羅馬帝國的「腓特烈三世」,以及帶領奧地利人擊敗土耳其人的「歐根親王」的棺木。
墓穴下層還有一層器官收藏室,存放72個哈布斯堡王朝皇族成員的身體、心臟和其他內臟,就被放在大小不一、造型各異的青銅罐中。(不過這不是又跟葬禮習俗牴觸了嗎@@?)
除此之外,還有一座龐大的【地下墓穴 | Katakomben】。
歐洲爆發黑死病時,死亡人數多到無法一一埋葬,只能挖個墓穴集中公葬,後來又將各處墓穴的骨骸遷來聖史蒂芬大教堂統一存放。
據統計,這滿坑滿谷的骷髏人骨超過一萬一千具!😱😱😱
補上一張古蹟麥當勞,在大教堂附近。
終於寫完了~~🎉
這篇寫了三個晚上才寫完😂
好佩服那種專職的旅遊部落客,整理照片和寫遊記、食記真的超累,比寫推理故事還累。
🎉 🎉 一起吃喝玩樂吧 🍻
=====景點資訊=====
(實際情況以官網為準)
【Wiener Stephansdom | 聖史蒂芬大教堂】
🔵 開放時間:每日06:00–22:00
🔵 門票:
基本上是免費參觀,付費導覽和區域如下:
(1) 教堂導覽
(2) 地下墓穴導覽
(3) 寶物室
(4) 南塔
(5) 北塔
(其他詳細資訊請同時參考 中文官網)
🔵 交通:
A. 地鐵:U1、U3線至 Stephansplatz 站。
B. 公車:1A、2A、3A路至 Stephansplatz U站。
🔵 地址:Stephansplatz 3, 1010 Wien